李先生今年52歲,單位每年都有組織員工體檢,但他一直很抗拒腸鏡檢查,心里過不去尷尬的坎。
近兩年時間里,李先生經常會有大便不成型的情況出現,還時不時有便血,但他只覺得是痔瘡發作所致,沒有太當回事。
今年體檢時,醫生得知此事后強烈建議他做一次腸鏡檢查,李先生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了檢查。
結果顯示他的腸道內有巨大腫物,后續的病理檢查確診為乙狀結腸腺癌,病程已經發展到了晚期。
對于這個結果醫生覺得十分惋惜,如果李先生在這幾年時間里能做一次腸鏡檢查,也許病程就不會發展至此。
腸癌是癌癥腫瘤中較為高發的一種,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現出上升趨勢。《中國結直腸腫瘤早診篩查策略專家共識》中指出,我國每年約有42.9萬新發結直腸癌,其中有28.1萬死于該病。結直腸癌在中老年人身上較為常見,我國40~74歲的居民中就有1.2億腸癌高危人群,但近年來也有不少年輕人患病的情況。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大腸癌就是老年性疾病,但有數據顯示,2000年到2013年50歲以下人群早發性腸癌的發病率增加了近22%,沒有加以干預的話,預計到2030年青年腸癌的比例會占結腸癌的11%、直腸癌的23%。
腸癌發病率增加與多種因素相關,如不良的飲食、膳食纖維攝入過少、家族內有腸癌病史、長期久坐不動等等。此外,腸癌的發生還與年齡增加相關,年齡越大的人發病風險越高。
其實,腸癌的死亡率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拖」出來的,我國超85%的腸癌患者確診時已經到了中晚期,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因為腸癌早期的癥狀不典型或癥狀較為輕微,很容易被人們誤認為是其他良性的消化道問題,導致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
實際上,腸癌的發生并非悄無聲息,日常要多注意觀察,一旦身體出現這幾個癥狀,需要高度警惕可能是腸癌來襲。
1、排便習慣改變
腸癌會讓患者的排便習慣發生改變,如原先排便習慣規律的人突然一天排便幾次或頻繁便秘,也有部分患者為便秘、腹瀉交替出現。
2、便血
腸癌和痔瘡都會引起便血癥狀出現,腸癌引起的便血多會附著在糞便內部,且會伴有粘液;而痔瘡引起的便血多會在便后出現,呈噴射狀、點滴狀附著在糞便表面,且顏色較為鮮艷。
3、形狀發生改變
正常的糞便顏色應該為黃色、黃褐色,且形狀較為光滑。如果發現自己的糞便變細、變扁,或是顏色發生了改變,都需要警惕可能是腸癌來襲。
除了排便問題,還有一些地方的變化也要引起重視,出現這幾個癥狀也要警惕可能是癌癥所致。
4、腹痛
罹患腸癌后,部分患者會有明顯的腹痛癥狀,其中又以病灶在中下腹部的人群癥狀最為明顯,早期癥狀會斷斷續續出現,發展到后期會出現持續性的疼痛。
5、肛門處疼痛
一些患者會出現肛門處疼痛癥狀,這是由于病灶距離肛門過近,導致肛門受到壓迫所致,但是該癥狀很容易被誤認為是痔瘡的表現。
6、放屁次數多
排氣是身體正常的反應,但如果近期發現自己的放屁次數異常增加,且氣味特別大,就需要警惕可能是腸癌發出的信號,要及時就醫進行檢查。
在所有癌癥中,其實腸癌是比較「傻」的一種,腸癌具有早期癥狀單一、發展過程較慢的特點,由腺瘤演變到癌需要經過10~15年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及時發現并切除息肉就可以預防演變成癌。
而腸鏡檢查和活檢是診斷腸癌的金標準,通過腸鏡檢查可及時發現腸道內存在的異常,息肉還能直接進行切除。《內科學年鑒》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直接指出,結腸鏡檢查可以拯救生命。
建議年齡>45歲、有痔瘡或長期便血、家族內有腸癌病史、慢性腹瀉>3個月、經常便秘/腹瀉以及有慢性闌尾炎的人群,要盡早進行結腸鏡檢查。
除了早篩,保持健康的飲食模式、定期運動和保持良好的情緒也是預防腸癌的關鍵。
日常要注意保持飲食均衡,讓身體攝入多樣化的營養,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谷物以及適量肉類。
腸癌是一個完全可預防的癌癥,對于高危人群來說一定要盡早進行腸鏡檢查,避免因為不檢查而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
參考資料:[1] 《越來越多年輕人罹患這種癌,如何早期發現?》.中國醫學論壇報 2023-11-19[2] 《為什麼腸癌總是一發現就是晚期?4個腸癌的早期癥狀別搞錯》. 家庭醫生在線 2022-03-24[3] 《河南省人民醫院李丹:為什麼說腸癌是「傻子癌」?抓住這5年很關鍵!》.健康大河南 2023-11-15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