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這是后人對諸葛亮的最高評價。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直是一個被高度贊揚和推崇的人物,他的智慧和謀略無人能敵,被譽為三國時期最出色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然而,時過境遷,英雄也難逃衰敗的宿命。在諸葛亮人生的最后幾年,他五次率領蜀軍北伐中原,以換取戰術上的小勝,卻始終未能改變戰略上的困境,難掩蜀漢日益勢微的現實。
234年春,年近花甲的諸葛亮啟動了他的最后一次北伐,率領10萬大軍,誓要擊敗宿敵司馬懿,完成統一大業。然而此役注定以失敗告終,諸葛亮的夢想也隨之化為泡影。
千古一嘆,這場號稱「萬人之伐」的北伐戰役究竟遭遇了什麼阻礙,才讓蜀漢猛龍終無法翻身?讓我們回到那個的黃昏時分,去探尋歷史的真相
234年春天,54歲的諸葛亮整裝出征,率領10萬大軍,從斜谷口出發,開赴前線五丈原(位于今陜西省咸陽市淳化縣),與魏將司馬懿對峙。
此時的魏國久攻不下東吳,國力已顯疲態。諸葛亮認為這是奪取中原的大好時機,一鼓作氣,再打個翻身仗。
但此次出征,蜀軍的對手是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兩軍在五丈原相持不下,旗鼓相當。
諸葛亮為了克服糧草運輸的困難,提前在渭水南岸屯田墾荒,還發明了「木牛流馬」這種原始的運輸機械,保障軍需。與此同時,他還說動東吳孫權開戰,策劃了「前后夾攻」的戰術。
然而讓諸葛亮沒想到的是,東吳軍竟然在開戰后不久就灰溜溜地退兵了,留下蜀軍單獨面對魏軍的重壓。孫權此舉大失約定,直接導致諸葛亮腹背受敵的被動局面。
面對蜀軍的進犯,司馬懿并沒有貿然出戰,而是選擇固守,任憑諸葛亮在外耗費糧草。他深諳諸葛亮遠離后方補給的困難,打算以疲憊對手的方式配合辛毗,擊垮蜀軍的銳氣。
為了激怒司馬懿派兵應戰,諸葛亮使詐稱吳國來使請降,并送去女人衣冠羞辱司馬懿。司馬懿識破諸葛亮的計謀,置之不理,繼續固守不出。
兩軍在五丈原對峙三月有余,比拼智謀和耐力,勝負難分。此時此刻,誰也不知道,乾坤已然顛倒,諸葛亮的劫數將至。
在五丈原對峙期間,魏帝明帝派辛毗持節來到前線,嚴令禁止司馬懿與蜀軍決戰。
辛毗,字佐治,出身名門,為曹操舊部。他性格剛正,多次直諫皇帝,甚至「引裾」強留魏文帝,深得其信任。
辛毗持節來到,司馬懿即使有心與蜀軍決一死戰,也無可奈何。
當得知辛毗來到魏軍時,諸葛亮立即意識到大勢已去。他與辛毗彼此了解,深知辛毗絕不會讓步。此時的諸葛亮,內心早已升起一種失控感。
而辛毗的到來,也直接導致司馬懿陷入兩難。他一方面要穩定軍心,不讓士氣受挫;另一方面又要遵守辛毗的軍令。
為此,司馬懿先上表請示決戰,然后以皇帝沒有批準為由,委婉地拒絕了將士的要求。
司馬懿這種顯得矛盾的作為,恰恰體現了他的精明。他既要振奮軍心,又避免違抗辛毗軍令招致罪責。
而士兵們也深知辛毗的身份地位,不敢公然違抗他的軍令。司馬懿這一著,避免了軍心動搖,穩住了軍心。
可惜諸葛亮還是看穿了這層關系,當他得知辛毗持節在魏軍后,他的心一點一點沉了下去。
234年秋,在五丈原僵持近半年后,諸葛亮已是強弩之末。他為了早日決戰,過度操勞,身體每況愈下。
正當諸葛亮病危之時,司馬懿派兵劫營,大肆嘲諷,嚴重刺激了諸葛亮的神經。
諸葛亮病入膏肓,已是奄奄一息。為了鼓舞軍心,他強撐起病體,在大賬之下點起七星燈,似乎想借助這種儀式延續性命。
可惜好景不長,燈還未點完,部下魏延闖入賬中,一腳將主燈踢滅。從此,蜀軍大勢已去。不久,諸葛亮在軍賬中病逝,年僅54歲。蜀軍按他生前命令,秘不發喪,安然全軍撤退。
臨終前,諸葛亮留下遺命,要燒毀所有木牛流馬的設計圖紙,并堅決抵制繼續北伐。可見他已經認清這是強扯的戰爭,難有勝算。
諸葛亮的猝死,直接導致這場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蜀漢統一三國的夢想,也隨之破滅。
當得知諸葛亮已死的消息后,司馬懿第一時間親自率軍追擊,想要生擒黃忠等蜀將。
讓司馬懿意想不到的是,蜀軍竟然在撤退途中突然回師反撲,鼓噪喊殺,把已經嗅到勝利氣息的魏軍嚇了一跳。
原來,這只是蜀軍為了掩護撤退而進行的佯攻。
魏軍重重追擊,卻只找到了諸葛亮冰冷的遺體。此時此刻,司馬懿才恍然大悟,原來操縱蜀軍的,還是那個已經死去的諸葛亮。
死亡的陰影籠罩,讓鮮活的魏軍久久無法釋懷。司馬懿也在撤軍后,親自來到蜀軍舊營盤查,不禁感嘆道:「諸葛亮,你活著的時候我就無法對付,死后還能嚇退我的大軍,你確實是這世間的奇才啊!」
諸葛亮用他超常的智慧和剛強的意志,在生前死后保全了蜀軍,完成了撤軍大業,可謂千古絕唱。
諸葛亮的撤軍令人扼腕,但我們必須正視他晚年北伐的失敗是必然的。
魏國國力強大,東吳又背盟稱疾,這讓孤軍深入的蜀軍失去繼續推進的動力。辛毗的介入更是壓垮蜀軍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敬可嘆的是,即便在絕境中,諸葛亮還是盡全力挽狂瀾于既倒。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北伐的收場,為蜀國爭取了喘息的機會。
也許,諸葛亮早在出征前就預見了這一切。他知曉大勢,卻還要奮力一搏,這是英雄的悲壯與偉大。正如后人所言,「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諸葛亮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勛,他的名聲永載史冊,地位無人能及。
英雄的夕陽也絢爛熱烈,值得后人景仰。北伐雖敗,諸葛亮的風骨永留人間。這就是他千古一嘆的歷史意義。
諸葛亮曾一度讓蜀漢走向輝煌,他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至今令人嘆為觀止。但是時過境遷,英雄也難逃衰敗的宿命。
最后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成為諸葛亮人生的一大遺憾。我們不必為此他的偉大,因為他已竭盡全力。歷史終有它的悲壯之處,但英雄的精神永存不朽。
諸葛亮與蜀漢的故事,激勵了千百年的中華兒女。讓我們緬懷逝去的時光,傳承不滅的精神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