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做對事贏一次,跟對人贏一生。」
身在職場,領導就像是船長,哪怕你只是船員,但只要踏上這條船,船長就會帶你走到更遠的地方,哪怕你是能力很強的船員,只是在岸上,無論船到哪里都跟你沒關系。
領導也像教練,好的教練可以帶你拿獎牌,差的教練也可以決定你是否可以上場。
所以,判斷領導是否值得跟隨,對于大多數職場人來講,有很重要的意義。畢竟時間不可能倒流,如果跟錯了人,想要重新來過,成本將會大大提升,甚至可能早已錯過了「黃金進步期」。
如何判斷領導值不值得跟隨,以下判斷幾個依據,或許可以幫你找到方向。
為什麼人們愿意結交達官顯貴?不過是因為,未來可期。
同理,領導關系硬、背景深,又有能力,也想做事,跟著這種領導,就像船長可以帶你去到更遠的地方。
換個角度想,領導機緣巧合下被提拔,沒關系、沒背景,能力一般,小富即安,跟隨這樣的領導圖什麼?
退一萬步講,跟著前面那樣的領導,哪怕你沒有成為嫡系,但至少比「岸上」的船員走得更遠。
成為嫡系的人畢竟是少數,你或許沒有成為大副,只是普通的水手,但依然能比其他人走得更遠,至于怎麼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就像「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誰說必須是核心成員才能得到好處,關鍵看跟隨這位領導綜合實力在什麼段位。
跟隨領導終究是要獲得「好處」的,如果緊跟領導步伐,最終無法獲得「好處」,那跟隨領導的意義又在哪里?值不值得也要看是否有所獲得。
這里獲得屬于廣義的,不僅僅是錢、權,還有經驗、人脈、思維……簡單的講,要麼是讓自己賺到錢,得到權,要麼是讓自己變得值錢。
領導身上有你需要的東西,他的經驗就是寶貴的財富,他的思維,以及他能夠帶你對接到的人脈……這些對于職場人來講,不一定會起到決定性作用,但一定會在潛移默化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認知架構的形成,是經驗、經歷、閱歷、思維……通過大量的積累逐漸形成的。
值得跟隨領導在各個方面都有學習的東西,當然也需要你有一雙善于發現別人身上亮點的眼。
假如,領導能力不如你,人脈不及你,思維簡單粗暴,經驗都是些糟粕,跟隨這種人純粹是在揮霍生命。
所以,是否值得跟隨,關鍵看你能在領導身上獲得什麼,毫無所獲趕緊另投明主。
領導并非不可超越的高山,或許他各方面都不如你,但至少他愿意栽培你,讓你有更多的機會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樣的領導值得跟隨。
職場上經常能看到,曾經的下屬成為了自己上級的情況,有些關系還在,雖說已經是上下級了,但私下還有師徒的名分。
當然也有些領導,只想著自己,壓榨下屬。他們的想法是「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培養下屬,不如篩選人才,反正鐵打的公司,流水的下屬。這樣的領導,根本不值得跟。
有些人無法判斷自己是被壓榨,還是領導在培養自己,有時形式類似,但結果迥異。
做出簡單的判斷,看兩點:
①培養:一段時間過后,你覺得自己越來越好,無論是收入、經驗、能力、人脈……都得到了提升;
②壓榨:一段時間過后,你發現自己越來越累,無論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看不到希望,只是日復一日的重復著相同的動作。
無論職位高低,身處什麼崗位,只要做事就不可能不犯錯,有些錯誤可以被原諒,有些錯誤不能容忍。
作為領導一點小事就吹毛求疵,要麼是刻意針對你,要麼就是不夠寬容,這樣的領導跟著確實沒啥意思。
當然還有領導看到下屬能力比自己強,不是想著如何讓下屬發揮更大的價值,而是害怕下屬給自己造成威脅,于是開始打壓,跟著這種領導,不僅要想著做事,還要想著時刻防備著,跟著這種領導太累,不如重新做出選擇。
寬容、豁達的領導值得跟隨,苛刻、狹隘的領導趁早遠離,只要自身有價值,何必為難別人,作踐自己呢。
只要你還在創造價值,就會有收入,既然要選擇跟隨一個領導,為什麼不選擇讓自己更舒心的領導呢?只是有時做出選擇不難,放棄已擁有的不容易。如何選擇,完全看自己實際情況。
領導走上那個崗位,必然有其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則。有些激進,有些保守……
如果你跟領導「氣場」契合,可以達到「同頻共振」,那麼自然順風順水,更容易從中獲得「好處」。
如果說你跟領導「氣場」不合,哪怕你兢兢業業做事,無法達到「同頻共振」,即便是跟隨也會付出極大的成本。
你不是鈔票,無法做到讓所有人都喜歡,讓所有人都滿意,這也是一些人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的原因,并非你做錯了什麼,而是與領導「氣場」不合。
你保守,但領導激進,或許你沒錯,但領導卻不喜歡;你激進,領導保守,你行為正確,但對領導來講,就是野心太大,不好控制。
這就像「鍋」與「蓋」本來不匹配,非要放在一起,無論怎麼做,到處跑風漏氣,還會付出極大的成本。或許并非領導不值得跟隨,只是硬湊在一起也是彼此消耗。
行走職場,判斷領導是否值得跟隨,不僅要看領導本身,還要看自己怎樣。并非你想追隨誰,就能得償所愿,但你不想追隨誰卻可以做出選擇。比選擇更難做出判斷的是放棄,哪怕知曉了這些判斷依據,你真的能憑心而動做出正確的選擇嗎?這也是許多職場人的無奈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