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康定元年,范仲淹被安排鎮守西北邊疆,這麼一待就是三年的時間。
這三年的時間當中,他看過了太多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煙」。他看到了太多西北邊塞的風光,雖然這和他自小生活的江南水鄉完全不一樣,但也足夠壯觀美麗。
每當秋天來臨之時,看著頭頂的大雁回到南方。范仲淹的心思總會跟著它們一起回到故鄉。塞外的黃昏,看似是一片祥和的景象,可背后的凄涼只有范仲淹知道。
軍中的號角總是會按時吹響,悠悠的羌笛聲伴隨著月亮響起,眼神越過層巒疊嶂的沙丘,了無人煙的荒漠后,只能看到被緊緊關閉著的城門。
城門阻隔著敵人,也阻隔著去他想要回家的意愿。范仲淹多想回家呀,可是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的他不能半途而廢。
于是,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范仲淹一點都不敢懈怠,他一方面加強部隊的軍事訓練,一邊又在附近修建防御工事。
因為自從宋朝建立之后,就重內輕外,雖然對內控制嚴密,禁軍分駐在全國各地,但是在邊界問題上卻放棄了警惕。范仲淹如此努力,但延州仍處于孤立的狀態,宋朝的守軍力量還極其微弱。
這也就是為什麼范仲淹在《漁家傲·秋思》中會感慨: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其中的燕然指的就是杭愛山。
在歷史上,「燕然」是每逢邊塞時幾乎都會提到的一個特殊地點。除了詩之外,在「燕然」還發生過一個著名的事件,叫做燕然勒功,專門用來紀念永元戰役的。
在這場戰役中東漢打敗北匈奴,使得他們離開漠北高原,向西逃竄。
只不過,直到2017年,證實此事真正發生過的燕然勒石才被找到,史書上記載的《封燕然山銘》才終于揭開了它的面紗。
那麼燕然勒石為什麼時隔這麼久才被發現,又是誰發現的燕然勒石呢?
故事還要從劉秀在重建漢朝之后開始說起,當時他用了12年的時間將天下統一,隨后采取的策略就是休養生息,以保全連年征戰被破壞的國家,他主要想借此機會恢復國家常態,穩定政治、發展經濟、造福人民。
在漢光帝劉秀駕崩之后,之后的兩位皇帝,無論是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都繼承了前人休養生息的策略。
通過三代皇帝的臥薪嘗膽與努力,才使得東漢的國力逐步的強盛和恢復起來。
只不過漢章帝劉炟的突然駕崩,導致他的兒子漢和帝劉肇年僅十歲就被迫坐上了皇帝的寶座。
劉肇年紀太小,更沒有治國的能力,于是他的母后竇太后就肩負起臨朝執政的責任。
她一介女流,自然想問題沒有那麼周全,為了能夠統治好一個國家。
竇太后開始尋人幫助,而她的家人就成為了第一選擇。
無論是竇太后的兄弟還是侄子,竇憲、竇篤、竇景、竇寰都在竇太后的安排下,成為了朝中重臣。
眼看著整個東漢的天下幾乎都被他們竇氏家族所控制與占據,身為當今皇帝舅舅的竇憲自然心中十分驕傲。
本來他的性格就比較激進,張揚跋扈,又加上如今地位的提升,使得他更加目中無人。因此,在任命了朝廷眾官之后,竇憲開始利用職務之便,為自己的私事謀福利。
首先,他公報私仇,殺了曾經彈劾他父親的敵人。在成功報仇之后,他的野心越來越大,甚至不滿足于竇太后重用其他的朝中大臣。
所以竇憲在看到自己的姐姐竇太后多次召見了宗室劉暢后,他就又動了歪心思。
竇憲害怕自己的姐姐會被劉暢所迷惑,從而得到很多不應該有的權利。他更害怕自己的地位會因為劉暢的出現而受到威脅,思來想去后竇憲決定除掉這個禍患,于是便暗中派人殺害了劉暢。
為了逃脫嫌疑,竇憲嫁禍于他人,但他最不應該的將罪名推給了劉暢的弟弟劉剛。
竇憲本以為這樣,事情就會被稀里糊涂的解決掉,但誰知朝中的大臣面對這樣一個宗親的離世異常悲痛,在全力調查之后輕松揭穿了竇憲的陰謀。
當事實和真相在朝廷上被揭露的時候,身為竇憲姐姐的竇太后就極其生氣,更覺得自己丟了面子,于是必須當著朝中大臣之面嚴懲自己的親戚。
首先,竇太后下令將竇憲關進內宮,等想到解處理他的辦法之后再議,但這時候的竇憲終于知道了害怕,他害怕自己會被殺掉,便提出另一個和解的方法。
那就是親自討伐北匈奴。
至于為什麼竇太后會同意這樣的贖罪方法,還在于當時匈奴對于東漢的威脅。
自匈奴族崛起以來,他們就虎視眈眈,想要稱霸中原。他們也確實不止一次這樣做過。
西漢初年,匈奴就用40萬的騎兵將劉邦困在白登山上,用自己野蠻的方式逼迫漢朝與匈奴和親。
在漢武帝劉徹繼位之后,他也想要除掉匈奴這個心頭大患,于是派出我們熟知的衛青、霍去病等無數的大將去討伐匈奴。
這樣強有力的主動出擊,確實將匈奴趕出了漠南,他們也從此不敢隨意的入侵中原。
隨后匈奴面臨的是更為嚴重的內憂外患,因此國力逐漸衰退。就此漢朝與匈奴的關系才緩和下來,直到匈奴分成南北兩部分進行活動。
南匈奴選擇與東漢和解,而北匈奴選擇于東漢為敵。北匈奴經常用武力來威脅進犯東漢的邊境。
如果竇憲真的能夠解決掉這個心頭大患,他將不僅得到大臣的支持,也會為竇太后贏來臉面。于是,竇皇后欣然答應。
在公元89年6月份,竇憲在做好準備后,就率領著漢軍和南匈奴人民正式開始了向匈奴的討伐之路。
竇憲先是派自己手下的幾員大將,率領超過1萬多的騎兵和北匈奴人前去大戰,經過一番激烈的比拼后,杰克的隊伍大獲成功,真的將被匈奴打敗了,使得他們只能急忙撤退歸。
但這時候的竇憲并沒有沾沾得意,反而是乘勝追擊。竇憲主動帶著部隊離開邊塞追擊3000多里,最后成功登上了燕然山,也就是我們現在俗稱的杭愛山。
在這第一場戰爭當中,竇憲率領部隊共斬殺了將士超過13000多人。而竇憲抓到的俘虜超過了81個部,如果按人數算,光俘虜就超過了二十萬人。
除此之外,他們得到的牛、羊、馬、駱駝超過了幾百萬頭。可以說這場戰役的大勝不僅給他們更大的信心,更給他們部隊進行了擴充,資除此之外物資與武器上竇憲也獲得了補充。
到了杭愛山之后,竇憲命令當時軍中的班固給他刻下碑文,記錄下這等戰役的功德。
這就是班固所做的《封燕然山銘》,其辭曰:「鑠王師兮征荒裔,剿兇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亙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
班固將它們篆刻在石碑上之后,整個隊伍才班師回朝。這就是在2017年才被證實的燕然勒石。
至于為什麼選擇班固來寫,其實是因為兩家本來就是很好的朋友,在班固進入竇憲的幕府之后,主要替他操心的就是筆墨方面的問題,兩個人的關系極其密切。
所以,竇憲選擇他來為自己寫北征匈奴的贊歌也是理所當然的。班固在石頭上刻下的銘文就宣揚了漢朝有多麼顯赫的戰功。確實自此之后,北匈奴也逐漸走向了沒落。
可以說就是竇憲主動帶領的這一場戰役,解鎖了匈奴沒落的開始,影響了整個東漢未來的走向。為此,班固還專門又寫了《竇將軍北征頌》,記錄這一場戰役的重要性。
但匈奴一日不除,漢朝還是有擔心。于是在兩年之后,永元二年,也就是公元90年竇憲又開始了第二次戰爭。
這次是北匈奴的單于專門派使者過來通報,想要和親、向漢朝稱臣的愿望。
關于他們還想入京覲見的請求,在和竇太后商量之后,竇憲決定還是抓住這樣的機會。趁著東漢開城門迎接北匈奴人的時候消滅他們,然后順勢讓南北匈奴一起歸到漢朝。
竇太后聽后欣然同意。果然在北匈奴前來后,東漢士兵趁其不意進行攻擊,最后獲得了勝利。
只不過這次竇憲雖然打了勝仗,但是他們并沒有接連去追捕。反而在一年之后,等竇憲認為北單于勢力到達最微薄的時候,再次率兵出擊。
這次竇憲帶領著部隊足足出塞了5000里,這一戰徹底將匈奴打敗,解除了東漢邊境的危機。
這樣一個帶罪贖公的戴罪立功的人,在獲得成功之后,反而變得更加的張揚跋扈,這令皇帝都十分不滿。
盡管竇憲在保護邊塞上面出了力,但最后還是被皇帝聯合宦官太監一起將竇憲連同其他黨羽一同誅殺,就連為竇憲寫文章的班固也難逃一劫。
這段故事就是《封燕然山銘》被撰寫的前因。只不過這樣的故事在很多的史書都能找到,但是被刻有《封燕然山銘》的石碑卻一直沒有被人發現。
直到1990年,在蒙古國有兩個牧民遇到了危急天氣。在蒙古國戈壁上躲雨的時候,他們偶然發現了一處石刻,但上面的文字他們卻并不認識。
牧民們看不懂,于是就直接找了當地的相關專家,盡管專家也在研究,但是并沒有解讀成功。
直到2014年,蒙古國才這一情況告訴了當時在內蒙古大學的一個學者,邀請他到蒙古國實地進行檢查。他們好奇這上面究竟寫了什麼樣的內容,又記錄了什麼樣的過去。
2017年的七月份,聯合實地考察正式開始。這是一塊紅色的巖石,寬一米三,高度只有不到一米而已,但是上面卻刻超過260多個字。
經過時間和風雨的侵襲,石碑上已經有40多個字看不清楚了。就算如此,僅靠著剩下的字體,專家還是成功的辨認出了上面的內容。
這就是當時東漢班固所做的《封燕然山銘》。
當年,竇憲所帶領的部隊對匈奴的士兵進行了殘忍的屠殺,為了記錄這樣的功勛,他的事跡被刻在雁山一處斷崖上,流傳到現在,仍然向大家宣告著他們當時的驕傲與自信。
如果說發現這個石碑有什麼意義,它不僅講述了當時最詳細的戰況,而且也驗證了匈奴西遷的歷史。就如事實那樣描述的,這一切都是有據可依的。
直到現在,關于邊塞記錄功德的石碑當中,《封燕然山銘》還是最早的源頭。雖然時隔幾百年上千年的歷史才被發現,但是其實關于《封燕然山銘》的文字記錄早在《后漢書》當中有所提起,只不過原石碑一直沒有被發現而已。
其實之前就有很多人對這一段歷史抱有懷疑的態度,直到刻有《封燕然山銘》的石碑出現在眼前,大家才終于能相信歷史,相信那些我們曾經被忽略的珍貴事實。
其實關于歷史上這樣的邊塞戰役還有許多許多,但是這樣的石碑卻是獨一無二的。以至于在後來的唐詞宋詞當中,「燕然」都成為一個標準的意向出現。
《封燕然山銘》的重大發現在當時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
很多人都無法想象,這樣一塊名不見經傳的石碑,居然真的能被人發現,就算是在蒙古國,但它的保存依然非常完好。歷經上百年的時間,《封燕然山銘》現在仍然在杭愛山的一支山脈當中穩穩佇立。
最難能可貴的是,從兩個牧民1990年發現,到2017年的調查考驗,中間歷經了這麼多時間,卻依然能夠還原它最真實的意義。
這其中必須要感謝的就是學者的堅持與付出,以及他們對于文化嚴謹的態度。
當年鎮守邊關的范仲淹,不知道有沒有發現這一座石碑,他是否也曾被這種歷史的痕跡所感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