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圈從不缺少一夜爆紅的明星,一部分人火了不驕不躁,而一部分人卻忘了自己「姓甚名誰」,他們目中無人,謊話連篇。
互聯網主流的信息時代,讓這幫人的卑劣行徑無處遁形,這些熒幕前光鮮靚麗,現實中卻讓人大跌眼鏡的明星,他們憑什麼這麼紅?熒幕前完美人設崩塌他們真的不覺得羞愧麼?
2015年,韓雪在拍攝水下戲時,眼睛輕微發紅髮炎,她立即停工,自行決定前往某醫院急診。然而當天病人較多,韓雪排了兩個小時隊才看上醫生,檢查后醫生判斷是輕微炎癥,開點藥便可。
醫生正確的處理方式讓韓雪覺得不滿,韓雪堅持認為這是嚴重問題,強行要求醫生道歉。之后她在社交平台上傳視訊,控訴這家醫院服務態度惡劣,還故意渲染事實,引發粉絲憤怒。這位醫生很快就被起底,醫院也在輿論壓力下將醫生停職,向韓雪公開道歉。
但是理性網友注意到蹊蹺,這名醫生當時正在搶救重癥病人,根本無暇顧及韓雪。經調查,韓雪眼睛炎癥很輕微,醫院并無過錯。這完全是她無端制造事端,欺壓無辜。
2021年,韓雪參演知名音樂劇《白夜行》女主角,然而開演前兩天,她突然在社交平台聲稱自己感冒導致聲帶炎,無法現場演唱。很多醫生和好友都勸她取消演出,她卻執意要演。結果當天她還是無法演唱,只能用錄音代替。
現場觀眾非常憤怒,花時間和金錢卻被如此「待遇」。更令人惱火的是,韓雪面對質疑不僅不道歉,反而說開創了新表演模式,主辦方和韓雪不得不在輿論壓力下道歉。
還有報道稱,韓雪曾在某景區游玩時,強行趕走其他游客,把整個景點讓給自己享用。這種明顯的特權思想和目中無人,引發民憤。
作為公眾人物,韓雪理應有社會責任感,不能濫用個人影響力傷害普通人,但是這幾次事件表明她完全自私自利,目空一切,引發公憤。這不僅嚴重損害公眾形象,也讓很多粉絲對她失望。明星要樹立正面形象,就不能像韓雪這樣肆意妄為、目中無人。
汪峰曾經憑借屬于自己的音樂風格贏得不少歌迷的喜愛,特別是2005年發行的一首代表作《怒放的生命》,更是使他一舉成名,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然而,驟然而至的贊譽與金錢讓還處在事業上升期的他迅速膨脹了自我,開始目空一切、自以為是。
2006年,汪峰的工作室發布了一篇極其狂妄的文章,文中說,如果沒有汪峰,國內的音樂界會面臨崩潰。文章中還詳細列舉了許多夸大其詞的論據,比如「汪峰的音樂拯救了千萬悲催的靈魂」、「沒有汪峰就沒有中國搖滾樂」等等。
能讓汪峰得出這種荒誕結論的關鍵在于——他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不過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歌手,根本談不上對整個音樂界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但很顯然,汪峰已經被自己剛剛取得的一點成就沖昏了頭腦,忘記了腳踏實地。他仿佛一夜之間就成為了大師級人物,評論家們紛紛為他加冕「搖滾教父」的美名,接踵而至的邀約與機會更助長了他的驕傲自大。
隨后,汪峰還發表了幾首廣受歡迎的代表作,這為他鞏固了「搖滾教父」的美譽,然而好景不長,他的事業開始走下坡路。一些行業內坊間流傳的消息、評論都在表達「汪峰風頭散盡」的意思,而一場洛陽演出的門票賣不開更是最好的證據。
面對這種困境,汪峰卻完全沒有意識到問題出在自己身上,反而將矛頭指向了另一位備受追捧的歌手刀郎。
他將刀郎紅極一時視為對自己的嘲諷,這種幼稚的心理活動同樣展示了他的驕傲與自大。他甚至將大眾的品味批判為「流行悲哀」,這無異于將自己的困境歸咎于外界環境。
汪峰在低谷期沒有選擇反躬自省,反而將注意力放在詆毀他人身上,將問題原因外化。這種行為注定是在原地踏步。
據傳他在洛陽舉辦的演唱會就是最好的注腳——門票根本賣不出去,現場空空如也。我們不知道,當汪峰面對這種尷尬局面時,是否也在反思這一切的起因究竟出自何處。
張柏芝這位天生麗質的女星,在綜藝采訪頻頻夸大其詞,其背后的目的似乎不單純。她曾在節目中聲稱自己曾經連續三個月幾乎沒有睡覺,每天需要拍攝20-24個小時,這已經完全超出了人體的生理極限。
根據醫學研究,成年人每天需要7-9個小時的睡眠來維持身心健康,長期缺乏睡眠會導致認知功能下降、抑郁癥和其他疾病。張柏芝所謂的「三個月不睡覺」簡直是天方夜譚。
此外,張柏芝還爆料自己曾經一次睡了16天,中間家人需要定時給她喂水和打理,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不可能連續16天都保持昏睡狀態,這種說法無異于荒誕不經。
很明顯,張柏芝是在刻意營造自己勤奮敬業的印象,爭取公眾的同情和支持。但是她使用的策略值得我們深思。她這麼做的動機僅僅是為了制造話題吸引眼球?還是她還有其他目的?我們還需辨別她背后的真實用心,對她的言論保持足夠的理性和警惕。
其實影視明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來打造個人品牌,這在其他行業并不多見。他們可以聘請專業團隊提供全方位的照顧,所以張柏芝所謂的「不睡覺」「不洗臉護膚」,很可能也是她包裝的一部分,她想營造的「超人」形象,恐怕并不能對應現實。
另一方面,她這種以犧牲健康來換取事業成就的行為,傳遞了一種錯誤信號,容易對年輕粉絲們造成誤導。我們需要在公眾面前傳遞正能量,提倡藝人也應注重適度休息和個人養生。
針對張柏芝這類故意炒作的藝人,我們還需要保持足夠的警惕性,正如她在談及兒子喜歡吃什麼菜時,也答不上來。她始終在努力塑造自己的個人品牌形象,但使用的策略并不值得我們贊同,我們需要辨明真偽,理性看待。
曇花一現娛樂圈,跌宕起伏瞬息萬變,這一行從業者,或許只是過路人,或許會成為時代標桿。然而不管他們多紅多火,始終需要腳踏實地。因為表演本就是一份工作,演員也只是普通人。
我們曾經無數次見證他們的輝煌,也同樣明白背后付出的努力。但是近年來,一些明星的言行舉止,似乎在告訴我們,他們高人一等,與普通人不同。
這其中最讓人反感的,就是他們時常在網上賣慘,哀嘆生活的艱辛,希望得到大眾的同情。殊不知,他們口中的艱辛,與真正奉獻的人相比,那又算得了什麼。
一些明星的言行舉止,似乎在告訴我們,他們高人一等,與普通人不同。一些明星在工作時也表現得我行我素。
其實我們不應質疑明星收入的高低,因為這個行業本來就能創造巨大的商業價值。但是他們必須明白,高收入也意味著更大的社會責任。如果繼續我行我素,不思進取,不知感恩,那麼他們將逐漸失去公眾的喜愛。
人設固然重要,但它不應成為評判演員的標準,演員要讓觀眾看到的是他的演技而非他的人設標簽。且演員要不斷拓寬自己的演繹視野,以免被人設套牢。當人設不再是演員被淘汰的理由時,我們就會看到更多出彩的表演。
這種包裝對演員來說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初出道時,它能給演員帶來快速曝光和積累人氣,但長遠來看,演員必須拓展自己的演技邊界,而非被人設困住。作為觀眾,我們也應注意評判標準的轉移:從注重人設的外在包裝,到更看重演員的內在實力。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