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的假期,自然少不了親戚之間的聚餐。
從節前就開始聯系,到回家之后馬不停蹄地張羅,再到熱熱鬧鬧地聚餐,那些蓄積已久的感情,似乎隨著聚餐的結束,也就戛然而止了。
「事情原本不該是這樣的呀!」多少人心有不舍,但更多的是無語,有些話,似乎再也找不到機會訴說了;或許再也不會被提起了。
因為,親戚之間的差別日益明顯,隔閡也在不知不覺之間產生了。
對此,大家心知肚明,只是沒人愿意戳破這層「窗戶紙」,只為了在下次相聚時,還能若無其事,還能「咋咋呼呼」地熱鬧一場吧。
01
親戚之間最大的隔閡,在于「觀念不同」。
從我出生,到我今年四十二歲,每年中秋節去外婆家聚餐,從未變過。
打記事起,就這樣。
主廚起先是外公、外婆,慢慢地就變成了入贅的三姨父,不變的是,豐盛的菜肴,變著花樣端上桌,以及外婆和大姨,不絕于耳的勸菜、夾菜;勸酒、倒酒。
幾十年過去了,外公離開我們已經有三十多年了,外婆年紀大了,聲音還是那麼洪亮,哪怕走路已經顫顫巍巍了,還是忙著端出茶點,招呼大家吃點心。
姨父和姨媽們已經陸續步入花甲之年了,但多半還在田地里勞累著。滿臉皺紋,滿頭灰白的頭髮,以及黝黑的皮膚,無一不在訴說著生活依然過得艱辛。
從前打鬧不停的我們,都已經為人父母了,各自帶著孩子,看他們嬉笑打鬧,似乎,生命又進入了下一個輪回。
關于養老,關于育兒,關于婆媳關系,翁婿關系,總會被有意無意地提及。
幾個還在務農的姨媽,都只有一個兒子,他們心心念念想著的,就是趁著自己還做得動,能幫一點是一點。
年歲最小的姨媽和姨父,一個在竹木加工廠當工人,一個在餐館當配菜員,他們唯一的兒子,也是我們眾多姊妹中,唯一一個考上了一本的大學生,如今已經三十歲出頭,還未成婚,因為前段時間,供職的廠子倒閉,又忙不迭地找了另一家工廠,打工去了,自然也缺席了此次聚餐。
這個「小弟弟」,本該是最有出息的一個。
但在小姨父的認知下,一家人,都去打工,就是最好打的出路的影響下,他的目標就只有一個,那就是「進廠」。
眼下,小姨父和小姨媽應當是滿意的,畢竟,一家人,各有各的「廠」,如同另外幾個阿姨,哪怕兒子媳婦成為徹頭徹尾的「啃老族」,他們也甘之如飴為他們繼續拼命干活,全然不顧自己已經年老體衰。
所以,勸慰他們「換一種活法」無異于要了他們的命,觀念不同的隔閡,如同無法逾越的鴻溝,橫亙在晚輩與長輩之間,也橫亙在同輩人之間。
大家只得半開玩笑半認真地打趣一番后,不再多言,更不再評判。各人各安天命,如此便好。
02
親戚之間無法磨合的隔閡,來自于地域的不同。
記得小時候,每到中秋節,姨媽和姨父們說得最多的話題就是,今年稻谷收成怎樣。
那時,家家戶戶種田為生,不管收早稻,還是收晚稻,親戚之間都會幫忙,你來我往,一個收割季,也是一次親戚之間的「大串門」。
哪怕是過節,也在討論著稻谷曬干了嗎,谷價幾何等問題。
而今,父母已經老去,但還是脫離不了田地、莊稼。而已經成年的我們,也因體制內、體制外;當老闆、當員工有了不同的話題。
遠在上海、廣州等地打拼的老表們,雖然也面臨重重困難,但他們的眼里,似乎有更多光亮,畢竟「大城市,機會多。」不管是當小老闆,還是「打工人」,都有一種「我再多一點努力,就會多一份收獲」的篤信。
對于困難的抱怨,更多的是以一種「堅持再試試」的態度來應對。
待在小縣城的老表們,一個養牛養了三年,每天割草喂牛,實在覺得太苦,已經打算放棄了;一個開了十來年地板磚店鋪,因為要到市區陪孩子讀書,也在轉讓了,還有兩個打臨工的老表,直言已經好幾個月沒有找到工作了。
生活的壓力,他們同樣覺得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但出路在哪里?似乎,任何的嘗試都是一種徒勞,他們表示,再等等看吧。
當提及讓他們也放下手頭的工作,到外面去闖一闖,或者咬緊牙關,再堅持一下下時,他們的表態都是同樣的「不置可否」。
哪怕「穩定地窮著」,他們也不愿再冒著風險,讓自己再去折騰一把。哪怕,他們都還才三四十歲出頭。
也許,人們在評判他人的時候,都會表現出一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自以為是,也篤信自己的出發點是「為你好!」但現實卻是殘酷的,每個人只會聽命于自己內心的追求,然后,按部就班地生活下去。
03
親戚之間的深層隔閡,在于對人生的追求不同。
對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說,回家過節漸漸成為一種「劫難」:相較于團聚的短暫喜悅,更多的是無法直面的催婚、催生、催升職加薪。
在老一輩人看來,結婚生子、養家糊口,才是一個人應當遵循的人生軌跡。
原本,這樣也沒有錯。
畢竟,這是絕大多數人普通而又平凡,忙碌卻又踏實的一生。
但,現實卻是,時代在變,人們也在變。那些「老一套」未必就能適配現在的「年輕人」。
那些選擇「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一個人賺錢一個人花」的年輕人,就成為了大家眼中的另類。
那些結婚又失婚,卻不再婚的人,也成為眾人繞不開的「關心」的對象。
于是,老人家仍舊絮絮叨叨,妄圖用「老一輩」的傳統,讓「桀驁不馴」的年輕人馴服。而年輕人唯恐避之不及,一旦發現有某位長輩表露出「我想和單獨聊一聊」的意愿時,立即會找借口趕緊離開。
其實,何須多言呢?每個人過好自己的日子,就是親戚之間,給予彼此最好的問候。
04
結束語:
這一生,親戚陪伴我們走過了一程又一程了。
相信,直到生命的最后歐一程,能夠陪伴和幫助我們的人,也依然是他們。
只是,隨著各種發展的程度不同,親戚之間的隔閡也越來越深了。對此,不要抱怨,也不要心灰意冷,你只要繼續心懷美好,親情也終將美好。
作者:如風輕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