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說:「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惰,讓原本可以有所作為的人,成為庸人;
傲,讓原本前途寬闊光明之人,黯然收場。
想要人生不留遺憾,就要遠離這兩個字;想要輕裝前行,就要先扔掉這兩個包袱。
-01-
惰
提起劉禪,可能有人不知道,但提起「阿斗」,人們大概都是知道的。尤其是《三國演義》中,他貢獻了斗蟋蟀和斗雞的「名場面」。
南方暴亂,在諸葛亮請求南征、群臣心急如焚時,朝堂卻不見劉禪的身影,原來他在御花園歡快地斗蟋蟀。在大臣的催促下,他才極不情愿地回到朝堂上。
當諸葛亮說要完成先帝遺愿時,劉禪不支持北伐的原因竟是:「有丞相在朕身邊,朕便可高枕無憂啊!」
在諸葛亮還要陳述利弊時,他立即「退朝」,只為迫不及待地去斗雞。
《軍師聯盟》里,當諸葛亮說曹叡聰敏且勤勞時,劉禪反問:「我有相父,他有相父嗎?」
對此,諸葛亮也很無奈。
由于缺乏辨別力,劉禪聽信小人讒言,在北伐的關鍵時刻把諸葛亮召回來。因為貽誤戰機,歷史的走向被改寫了。
大漢氣數已盡,貪圖安逸享樂的他,最后毫無意外地投降了。
劉備年過半百,還在創業;趙云長坂坡七進七出殺出重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麼多人的努力,就這樣被他拱手相讓了,甚是可惜。
如果劉禪能勤奮一點,學習兵法常識,就不會將關塞那1000將士撤回,就不會讓敵軍得逞。
如果劉禪能努力一下,掌握識人之術,也不會聽信奸佞之人的讒言,遠離忠臣賢良,寒了人心。
如果劉禪能上進一些,仿效明君之道,也不會在姜維等武將還在抵抗的情況下,自己先投降。
真是一懶毀所有,一惰葬終生。
教授艾躍進做講座時,勸誡人們千萬不要懶,并根據口頭禪「懶死了」,對懶進行了精辟的推理串聯:懶就是墮,墮就是落,落就是后,后就毀,毀就滅,滅就亡,亡就是死。
劉禪因為懶惰,毀了所有人的努力,讓江山滅亡了,更讓自己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以史為鑒,我們知道勤的重要性。
如何勤?
身體勤,則執行力強。
腦子勤,一方面是方向對,事半功倍;另一方面是善思辨,有主見,不被外界的熙攘裹挾。
戒掉懶,打磨一門技能,安身立命,才能行穩。
戒掉惰,精進處世之道,淡泊明志,才能致遠。
如此,遠離懶惰,靠近勤勉,即使未來有諸多不確定性,我們依然可以收獲內心的篤定。
-02-
傲
《三國演義》中,許攸因為自己的狂傲,直接斷送了性命。
許攸本是袁紹賬下的謀士,但被袁紹猜忌,于是,他倒戈曹操。
急需人才的曹操,見到許攸來時,竟沒來得及穿鞋,就慌慌忙忙跑來作揖迎接。
與袁紹的斥責猜忌相比,曹操卻如此禮賢下士,給足了許攸排面。
當許攸說到有計謀力挫袁紹時,曹操竟然給他磕頭。
他獻計偷襲糧草重地烏巢,經此一戰,形勢對曹操一片大好。
這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可不是只有計謀就行了,那是將士們、謀士們共同努力的結果。但許攸卻居功自傲,覺得自己牛上了天,在曹營里趾高氣昂。
面對武將許褚,許攸傲慢地說:「你等無我,安能進入此城?」
許褚說那是將士們浴血奮戰的結果,許攸聽罷反駁:「你等匹夫,何足道哉?」
看著他那不知天高地厚的樣子,許褚一劍送他上了西天。
有句話說,品讀他人的故事,啟迪自己的人生。
我們身邊常常有這三種層次的人:
無才,還傲:這種人是嘴硬自負型,自己和環境格格不入,于是,非常痛苦;
有才,但傲;這種人個性張揚高調,有人欣賞,有人使絆,結果,時有不快;
有才,不傲;他們低調奢華有內涵,人們交口稱贊、佩服,所以,如沐春風。
人生進階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才華能力,二是性格態度。前者是人立足于世的根本,創造物質財富;后者則決定人生品質,屬于精神財富。
人的成長是一個過程,有時候,「才華」和「品性」的發展可能不同步,那也不要緊。
當有意識地往這兩方面發展時,終有一天,我們既有才華傍身,也學會了內斂、藏鋒、去傲。
-03-
人生就是一場因果循環。
因為惰,荒廢大好時光,把握不住機會,碌碌無為太可惜;
因為傲,逞一時之能,冒犯人,羈絆己,因小失大不值得。
所以,愿我們戒掉惰和傲,培養勤和斂,與一曲悠揚的人生撞個滿懷。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