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穿山甲能挖洞,古人就覺得吃了它能疏風通絡,甚至還能通乳,以及它的一身鱗甲都是好東西。
于是無數穿山甲被抽血剝皮,到2020年6月5日,我國將境內所有穿山甲都提升成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意味著穿山甲現在的情況就像當年的長江白鱘一樣岌岌可危,隨時都有滅絕的風險。
但沒想到僅僅3年之后就傳來了好消息,從2023年1月開始到7月,廣東惠東用來觀察野生動物的紅外線相機共記錄了穿山甲的62次活動,平均每個月出現8次。
不過,相關研究人員很快就表示,所謂穿山甲的頻繁出現也只是相對以前而言,半年只記錄到六十多次,這其實依然是一個很瀕危的數字,只能說野外穿山甲數量可能略有回升,依然是說不好啥時候就滅絕的狀態。
這邊是穿山甲瀕危,那邊是偷獵一直屢禁不止,就有人提出,干嘛不把穿山甲像梅花鹿、娃娃魚那樣放開人工養殖呢?只要給中國人放開了養,再瀕危都能救回來!
然而真的能這麼簡單就做到嗎?
想養活一只穿山甲可不簡單,首先。根據穿山甲的生活習性,在進行人工養殖的時候,必須要遵循它們的獨特生活方式。
1.獨居
穿山甲是一種獨居生物,喜歡居住在洞穴中,只有在繁殖期的時候才會成對生活。獨居就意味著在人工養殖穿山甲的時候需要大范圍的土地,一旦養殖成一定規模,就需要更大的空間去容納養殖出來的這些穿山甲們。
同時獨居生活也意味著穿山甲不喜歡被人打擾,在養殖之前就需要為穿山甲打造極其安靜的環境。
并且穿山甲是非常愛干凈的物種,它們在排便的時候會跑到「大門」外一兩米的地方,刨個坑進行排泄,然后再把糞便給埋在坑里。
這樣穿山甲養殖就需要一個干凈的環境,每天都要對穿山甲洞穴的「門口」進行清理。
但是這樣一來就和穿山甲不喜被打擾的習性沖突,有其他物種靠近,很有可能讓穿山甲搬家,養殖場地總共就這麼大,穿山甲害怕想跑卻跑不掉,會讓它精神長期緊張,對身體有害。
2.對洞穴要求嚴格
穿山甲對于獨居的洞穴的結構要求也非常苛刻,在不同的季節,穿山甲的獨居洞穴也不一樣。通俗的來講就是,穿山甲需要兩套「房子」,一套是夏天用的,通風涼爽,一套是冬天用的,封閉保暖。
穿山甲夏天住的洞穴我們把它稱為「夏洞」,夏洞主要是建造在山坡的高處,既通風涼快又能避免夏季雨水多形成倒灌。夏洞一般都比較短,大概只有30厘米左右,再長風就不能吹進洞穴里了。
穿山甲冬天住的房子我們叫做「冬洞」,為了避風保暖,冬洞一般筑在背風且向陽的地方,并且冬洞的建造非常復雜,深度在4米左右,長度能達10米,洞內彎彎繞繞的,就是為了防止寒冷的北風進入,彎彎繞繞就像屏風和墻一樣的構造能擋風。
冬洞還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就是必須要經過兩三個白蟻的巢穴,這樣穿山甲們不用出家門就能有豐厚的糧食補充。
因此,要想成功養殖穿山甲,養殖場必須要提供高度仿生的環境,包括模擬野外洞穴、控制光照和濕度的設施等。
這些設施的建設和維護都需要極大的投入,增加了養殖的成本和難度。
3.食物供給問題
可能有人會說,人工養殖白蟻提供給穿山甲做食物不就免去了尋找白蟻洞穴的煩惱了嗎?
如果人工養殖白蟻給穿山甲作為食物的話,養殖白蟻又得需要土地,并且需要大量的土地,且穿山甲每天要吃的白蟻的數量也非常多,一只成年穿山甲,其胃容量最多可以容納500克白蟻,白蟻總共才多大,500克白蟻那得需要多大規模的養殖才能供得起。
大自然是共生的,一環扣一環,養殖穿山甲就得先養殖白蟻,養殖白蟻又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如此循環,人工養殖穿山甲就成了難題。
4.控制疾病
在野外生存的穿山甲為了適應野外的生活,有一定的抗病能力。但是人工養殖的穿山甲就不一定有這些能力,人工養殖就像是溫室里的花朵,在人的精心照顧下生活,它們早已經失去了自我生存的能力。
不管是接觸養殖人員還是接觸所吃的食物,都有可能會引起疾病,尤其是白蟻,有些白蟻可能會攜帶病原微生物,會造成多種不可控的疾病,這就增加了疾病防控的投入,威脅養殖基地的安全。稍有不慎,可能養殖的穿山甲就全部中招。
5.無法控制繁殖
穿山甲的繁殖是不可控的,并不是說到了繁殖期把一雄一雌穿山甲關在一起它們就能進行交配,動物界的交配也是存在「相吸性」的,看不對眼就要不斷地進行更換,發情期的穿山甲不斷的被打擾,很有可能喪失交配的感覺。
而且穿山甲是胎生動物,每年一胎或者兩胎,雌性穿山甲在孕育生命期間對于居住環境的要求更苛刻,從求偶到交配再到產仔,每一個環節可變性都非常強,我們暫時還沒有辦法摸清穿山甲的繁殖行為規律,所以沒辦法完全的模擬繁殖環境,這對于人工養殖來說是一大難題。
光養殖或許能實現,但是只養殖不繁殖,對于穿山甲物種的恢復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6.后續問題
拋開以上難題不談,這里做一個假設,即使養殖穿山甲成功了,后續這些穿山甲該何去何從呢?人工養殖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穿山甲物種恢復,但是物種恢復之后就只讓穿山甲做一輩子的「溫室花朵」嗎?
如果放歸野外,人工養殖的穿山甲能不能生存下來是個問題,一是對環境的適應性,二是對疾病的適應性,三是能避免那些不法分子再對它們進行偷獵嗎?
所以說綜合來看,人工養殖穿山甲成本投入大,且成活困難,不管是從經濟角度還是從現實角度,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那既然穿山甲的人工養殖存在如此大的困難,我們應該如何保護無法人工繁殖的穿山甲呢?
我國從2007年開始就已經停止野外捕獵穿山甲的活動了,到2018年已經全面停止商業性進口穿山甲及其制品,從國家層面禁止對于穿山甲的捕獵。
對于我們個人來說,拒絕一切穿山甲制品,沒有市場就沒有殺害,如果我們都不使用用穿山甲制成的東西,那些不法分子無利可圖自然就不會再打穿山甲的主意。
從技術角度來看,科研人員可以利用DNA甲基化技術對穿山甲進行譜系認證和追蹤,從而確定現在野外還有多少穿山甲,從而指定更詳細的拯救計劃。
總之,盡管穿山甲的人工養殖面臨許多困難,但我們不能放棄對這一物種的保護和拯救。我們應該更加積極地探索新的保護策略和方法,同時加強公眾教育和監管力度,以共同保護這一珍貴的物種。
參考資料:[1] 《中華穿山甲 南嶺有較多分布》 CNKI[2] 《 淺談中華穿山甲人工飼養經驗》 CNKI[3] 《 中華穿山甲在福建的發現紀錄及保護對策》 CNKI